马上注册加入阳光风筝驿站, 享用更多功能,结交更多朋友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驿站
x
试飞滚地龙那天傍晚红霞满天,不由得与终南先生接龙了一段天净沙·秋思里的句子。吟罢,两人对视,会心一笑。 是啊,诗的魅力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倾洒自己的笑与泪,是在特定情景下将内心调用一种行为模式或情感反应,作者、读者人格养成就在其中。诗词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。它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描摹,是把一个三维甚至更高维度的复杂世界,用线性的文字固化在纸面上,在动态的流转中,在字、句、段落之间,营造张力。 当图像和视频普及到泛滥的地步,文字架构的叙事空间和张力更弥足珍贵;当大家都拿起相机和手机,来拍照和拍摄时,我们同样需要逻辑链清晰、信息要素齐备,讲求节奏和结构的纯文本;当人人皆可记录时,做为读者更会在意记录者是谁;当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并足以将我们淹没时,我们更在意信息的质量和导致的后果。驿站诗人提供的是这样一种服务:筛选和推荐,发现和呈现。 比如《试飞滚地龙》。上九天先生的回帖是:七彩斑斓滚地龙,蛰伏渭河草滩中;谷雨时节梦初醒,一跃而起沐春风。再看看我的标题,简直索然无味! 我们在关注先辈,观照几千年的纵贯线,显微历史中的切片,爬梳浸透在血脉中的基因,但驿站诗人更在意的是记录当下。相当篇幅的诗篇,时态是刚刚的完成式和现在进行时,与每个放飞风筝的人紧密相关。 驿站诗篇是动作片,也是心灵史、头脑风暴。不仅记录人与风筝的关系,身体外表做出的动作、经历的遭遇,也同样珍视人的内在,心灵的冲突和激荡,智慧和灵感所产生的奇迹。描摹的既是《清明上河图》,也是工程思维导图。展现风筝人的灵性和智识之光:人工与自然的对接,个人智慧和群体协作的结晶。与作者、读者一起达成的审美共识。 驿站诗人想展示的是: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,踏踏实实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琢磨个底儿掉,切切实实尊重读者的习惯和判断。我们要呈现的是这样的写作生态:聪明人下笨功夫。写作者和阅读者,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。 一首诗为读者展开已知或未知的旅程,诗人也会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,甚至冒犯读者的思维定式,也许并不都在读者的认知范围之内。这也是许多读者的惊喜所在。读者会说“居然”放个风筝还能这样写! 能够给诗人带来写作快感的,是看到有读者看到诗句满心欢喜,轻呼‘这就是我放飞时想要的那种心境’;比这更让你满心欢喜的,是有读者惊呼‘这样的精句居然也有人写’。” 诚然,驿站中诗者读者是小众。不追求极广大,而试图尽精微。驿站诗篇并不是人人皆知的潮牌,但正因如此,便可以为它的读者带来少见乃至独特的阅读感受或知识积累。毕竟不能大家都是读一样的东西,它就是为你带来异质基因、平衡营养结构的微量维生素,不管它有多么冷僻。 做为诗人为自己的诗作倾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希望驿站读者看到之后,符合他对本帖的理解和期待,没什么感觉不舒服的地方,就够了,也很难。事实上更多的读者是视而不见。抑或读而无感。驿站板块内容五花八门,读者反应也五味杂陈。诗品是衍生品,能在驿站成立六年来不间断地写作,靠的是大家的喜爱,但这种爱并不是所有读者针对所有文章产生的,而是各有所爱。《风筝文学》板块很少出现众口一词都说好的文章,也没有遭到所有人白眼的内容。经常会因为一篇文章产生诸多讨论和争执,有的人很喜欢,有的人很不喜欢。各取所喜,这是阅读的常态,但对自己不喜欢的文章,能够知道也有人喜欢,并试图去了解甚至理解别人的喜欢,更是阅读的乐趣和重大收获。一个有诗情的人、一个有欣赏能力的读者,就足以在里面流连忘返了。所以一首好诗就是一处桃花源,你在里面可以住上好几年,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,不足与外人道也。 人性不变,我们心灵中那些柔软的,容易被触动的地方就不会变。在十几个字,几十个字的篇幅里,就可以体味吟赏古往今来人类最美好的情感,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人,独享的福分。诗词才能丰富我们的体验,扩展我们的生命啊。所以,我们风筝人的“爽飞”这些场景即使消失了,但是它们对应的生命体验藉由诗文记载的篇章不会消失。 期待驿站诗人写作更多更好的诗篇! |